新闻资讯 分类
尊龙人生就是博d88水管补漏胶建筑堵漏堵漏王如何清除临汾军人讲述从戎历程:“我是发布日期:2024-04-15 浏览次数:

  军人是祖国的脊梁,是祖国的忠诚儿女,他们是最可敬的英雄。报效国家,是中华男儿的铮铮誓言;献身使命,是铁骑雄兵的无悔信念。他们无私无畏,剑胆琴心;他们忠诚奉献,铁血柔情。昨天,他们曾浴血奋战,青史留名;今天,他们又威震天下,守护和平。军人把诗情写在江河湖海,把豪情刻在高山峻岭。八一,是军人的节日,让我们听他们讲述自己当兵的经历,讲述自己从军的感受,讲述军旅生涯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临汾新闻网讯“经过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我活到了今天,对我来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任何困难能我,这是我一辈子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回忆起那段毕生难忘的特殊经历,眼前的耄耋老人孔贵林不禁思绪万千。

  童年时期,由于家中贫穷,正值壮年的父母生病后无法医治,相继离开人世。四个已为人妻的姐姐也生活艰难,12岁的孔贵林只得被送到同村一户姓王的地主家当起了小长工。

  “记得那时,不管寒来暑往,只要每天鸡叫头遍,我就要起床割草、垫圈,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地主的一通毒打,生活过得异常艰苦。”直到1947年,17岁的孔贵林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孔贵林说,那年,村子里来了一支“不同寻常”的部队。“他们对老百姓非常热情友好,还主动帮穷人扫街、挑水,帮我在牲口棚里垫圈。他们告诉我,有朝一日解放了,政府还会给穷人分田地、分房子,让大家都能吃饱饭……”这样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点燃了孔贵林心中的希望之火——我要去当兵!为穷人求解放、谋幸福。

  随后,经人介绍,孔贵林穿上了军装,加入了当时的襄陵县县大队。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开始拿起笔,跟着文化教员一字一句地念,一笔一画地写。

  1948年年初,临汾战役即将打响,孔贵林所在的襄陵县县大队奉命为大部队做好后勤工作。用孔贵林自己的话说:看着人家扛枪上战场,咱只能干好运粮食、抬担架的活儿,心里还真有点不服气。”

  “看出了我的‘心思’,一天,班长把我带到了一座庙里。一进门,眼前就是一排黑漆漆的棺材,攻城敢死队的队员们正在开誓师大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孔贵林不禁泪湿眼眶。只见队员们慷慨激昂,大家咬破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在每个棺材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要安心做好后勤工作,让前线战士无所顾忌地冲锋陷阵。”1948年3月,临汾战役正式打响,奉命守在城西门口收容逃兵的孔贵林虽然没有亲自奔赴前线参加战斗,但关注战事的进展,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

  临汾解放后,孔贵林所在的襄陵县县大队经整编,被编入一野十八兵团司令部警卫营,跟随大部队南下过黄河,进军四川,开始剿匪战斗。

  1950年,大部队过黄河后,便一路南下,打咸阳、攻宝鸡……孔贵林说,当时,的部队溃不成军,两军相遇时,他们常常虚晃几下便开始逃窜。那时,我只能紧追而上,有时一天行军上百里地,战士们脚都肿了。白天行军口渴时,看到地上坑坑洼洼的积水,拨开柴禾用手舀起来就喝。”说起当时的情景,孔贵林颇为激动。

  如今,退休后的孔贵林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作为社区关工委辅导员时刻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教育,用他的话说: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就要回报社会,感恩祖国。”

  临汾新闻网讯今年53岁的廉建忠曾在大西北某部队服役13年,他参与过多次科研试验。于他而言,当兵才知道帽徽为什么这样红;当兵才知道肩章为什么这样重;当兵才知道祖国的山河在心中……

  1981年9月,他从军校毕业后,被派往祖国的大西北。那时,中国百业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他所学的知识能够派上用场,着实令他激动和兴奋。

  当时,驻地周围是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一刮起风来,漫天黄沙飞舞,十米之内的事物都看不清。服役期间,廉建忠走得最多的就是砂石路。每每遇上这样的刮风天,路上的石子乱飞,他和战友经常被乱石误伤。即便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相对贫瘠,他依然不忘初心,并暗暗许下心愿:只要祖国需要我,我愿一生扎根于此。”

  最令廉建忠引以为豪的便是,他曾多次参与科研试验。“我所学专业与国防科技有关。虽然当时大多流程已实现机械化,但仍需要人工与机械完美配合。这对人员素质与技术要求非常高,每个步骤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在那儿工作从没考虑过个人安危,就算面对生死抉择,只要能为国家作贡献,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回忆着难忘的一幕幕,不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从踏进军营的那一刻起,每个人已经站在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起跑线上。在工作和训练中,一定要积极刻苦,不要怕苦怕累,军人是要保家卫国的。没有知识武装自己,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还谈什么打胜仗。”历经13年考验,他从普通士兵升至连长。在浴火淬炼中,他练就了铁打的骨头,结下了生死的战友情谊,更铸成了为祖国、为人民一切行动听指挥、甘愿牺牲奉献的钢铁信念,表现出了和平年代军人崇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1994年,廉建忠转业回地方,进入原临汾地区邮电局工作。此后,他不论身处任何岗位,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在工作上实现突破、达到极致。回顾自己曾收获的荣誉及为单位作的贡献,他坚定地认为:“部队锻炼的坚强意志、顽强毅力、强健体魄,是一生最大的财富,更将是今后人生的基石。”

  “人生中有了当兵的经历,一辈子也不后悔。当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保家卫国,磨砺人生,收获无价的精神财富。”13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廉建忠的铮铮铁骨。这段经历是他生命中最荣耀的记忆,大西北也是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早已注入他的血液,时时激励着他奋发前行。

  临汾新闻网讯今年36岁的贾林林,是我市邮政分公司的一名邮运车司机,他最喜欢的一支歌叫《红星照我去战斗》,因为这支歌,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走进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又因为这支歌,让他在退伍之后,甘于走上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

  “我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你要采访我,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只是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邮运车上,都努力站好岗。”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贾林林在部队里养成的直爽性格始终没有改变,他表示尊龙人生就是博d88,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自己始终怀念部队的生活。

  1999年,18岁的贾林林刚刚高中毕业,从小就向往“穿军衣、戴军帽、配大枪”的他,说服了家人,来到太原成为省城某部的一名新兵。“我其实想去更远的地方当一名解放军,但是那一年临汾招的兵都是,我就去了部队。”贾林林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军人,是一份很严肃的职业,每天脑袋里就应该想着如何战斗,如何胜利。可真正到了部队后,他却发现,军人的首要责任,是维护和平、为人民服务。

  “当兵第二年,我们部队集训医护兵,我被选中并参加了集训。自那以后,我的肩膀上就多了一个代表医护兵的红十字,一直到退伍。”贾林林说,最开始他不愿意去当医护兵,也不想去集训,因为在他的眼中,兵就该拿枪,背着急救包、手里拿着包扎带算怎么回事?可班长后来找他谈话,告诉他,医护兵是一个战斗小队中颇为重要的角色,要想当医护兵,需要得到所有战斗员的信任,这是荣誉。而作为一个兵,就应该坚决服从命令。

  2002年,贾林林退伍后被安置到市邮政分公司,成为了一名邮运车司机。“我在部队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上班之后,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贾林林说,作为邮运车司机,每天的工作就是要按时将各种邮运品运送到乡镇,然后再将乡镇发出的邮件运输回公司分拣车间。

  这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也是一份平凡的工作,但是就是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贾林林做出了成绩。“最初当兵是因为我对军人职业的向往,到了部队后明白了军人的职责,现在我也要将这份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贾林林说,在我负责邮运的河底乡,距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在去河底乡的路上,经常会遇到乡亲们徒步去往市区,如果方便我便会将他们捎上一段。”

  “如果没有当过兵,我想我不会多管闲事顺路捎他们,但我当过兵,知道什么叫为人民服务,所以我才会那样做。”贾林林说,在部队的生活只有三年,但却是让他脱胎换骨的三年,在部队里,他学会了承担责任,知道了什么是义务,知道了什么是坚守岗位。如今,他离开部队十几年了,可当兵时的那股子劲头始终伴随着他,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曲,始终激励着他前行。

  临汾新闻网讯人人朝着生门跑,你却迎着火光冲,那一身显眼的消防服,让世界记住了你啊消防兵。逆行啊逆行逆流而冲。使命更比生命重。逆行啊逆行逆流而冲,你逆行的身影,就是一道最亮的风景……这首歌是歌颂消防战士的。八一前夕,记者采访了一位消防指挥员。

  杨宇,1983年出生,襄汾县汾城镇人,2000年12月入伍,被录取到长治消防支队,成了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2002年考入河北廊坊市学院,2005年9月被分配到洪洞县消防中队任副中队长,现为霍州市消防大队教导员及临汾市灭火救援攻坚组负责人。

  “我喜欢当兵,当兵是我从小的梦想,那时候到照相馆照相,我总是选军装,看电影也总爱看战斗片。”就是这样一份热情,促使杨宇走进了部队,但入伍前,他对消防兵根本不了解,直到穿上这身军装,他才知道消防兵的职责是什么。

  2007年的一天,一辆特种车在运输途中出了车祸,氨气泄露,杨宇和战友们从洪洞驰援,老远就能闻到氨气刺鼻的味道,事故车周围果树的叶子都被熏的发黄发黑。“最厉害的部队来了!”在群众的企盼中,杨宇和战友们义无反顾地用堵漏胶去封堵大约20厘米长的裂口,但是车内压力太大,漏气的裂缝并不好补。两个战士上去都没有补好。杨宇一看,立刻冲上前去,将战士替换下来,一次、两次,裂口还是不好补,情急之下,杨宇索性摘掉防毒面罩直接操作,全然不顾氨气对身体的危害,终于将漏气之处严严实实堵住了。

  “当然,我们也会后怕,但当时不会去想危险不危险,唯一的念头就是执行命令、完成任务,最满足的时候是任务完成后群众给予的赞誉与掌声。我喜欢消防,喜欢那种成就感与荣誉……”杨宇对自己的职业十分自豪。

  直到现在,从战士成长为一位中校,杨宇最爱看的影视作品还是军事题材。“现在带兵了,我最爱看的电视剧是《亮剑》和《士兵突击》,致力于打造一支‘嗷嗷叫’的部队,我带兵最在意的就是‘精气神’,部队崇尚的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英雄主义气概,我最喜欢的是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感情。消防战士训练时都是以秒计算的,平时,战士们训练确实很累,我也很心疼,但是,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现在带兵,杨宇更多地体会到“严是爱”。

  工作几年后杨宇又被分配到霍州,由于当初霍州消防基础差,他心里很不情愿,可是,几年锻炼下来,杨宇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再大的成就也经不住一把火。”杨宇初到霍州时,很多百姓甚至不知道火警是119,有的还会问,灭火要多少钱?”为了让消防深入人心,杨宇十分重视宣传,如今,霍州市最大的广告牌宣传的是消防,出租车顶灯宣传的是消防,就连围裙上都是消防宣传,大妈们跳广场舞穿的T恤上也是消防的内容,他就是想让每个公民都树立消防意识,时刻注意防火。如今,霍州消防大队已经成了全省的优秀大队。“我喜欢挑战,闲不下来。初来时,霍州消防甚至连正式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如今,在霍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霍州消防大队建设了全临汾市面积最大的训练场所,有10层训练塔、室内训练馆、还建起了消防主题公园、消防主题社区、消防文化一条街,目前,54米多功能登高平台已经在招标中,第二消防站也在筹建中。”杨宇说。

  消防,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行业,火情面前,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面对一个个陌生而又充满危险、亟待救援的场所,杨宇带着他的队伍从来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总是力求把群众的损失减到最小。他说:“我喜欢穿军装,穿上军装的感觉就是不一样,那是一种责任、一种荣誉,既然当了兵,就要像个当兵的样子,就不能对不起头顶的国徽,不能辜负这身军装,不能辜负领导和群众对我们的期望。”

  临汾新闻网讯提起杨继明一家,临纺社区的许多住户无不流露出敬佩之情,因为他家是三代党员、三代军人的“光荣之家”。

  提起一家三代军人,杨继明告诉记者,最令他自豪的有三样东西,一是父亲留给他的军功章,二是他当兵时的五星帽徽,三是儿子考上军校的录取通知书。军人这一神圣的职业在他们家代代相传。

  “我父亲杨再雨,16岁参军,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26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影响了我们后代。”杨继明说:父亲是河北唐山人,家人都是渔民,他8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成了孤儿,靠讨饭为生,直至1945年9月,正在街上讨饭的父亲遇见了刚刚回乡的大伯,当时大伯已经是特务连连长,就将父亲带到了部队。尊龙人生就是博d88由于父亲当时只有16岁,就担任了卫生员一职,并以这一身份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直辗转数千公里,跟随部队解放了数百座城市,最后抵达海南岛。”

  “父亲虽然没有在前线阵地扛枪打仗,但是也在战壕里扛着药箱穿梭在各个连队间,为受伤的战友包扎伤口、处理病情。父亲说,战争是残酷的,大家都很痛恨战争,但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大家既都不顾生死、奋勇冲锋,一个连队一百多人,往往是一场战斗下来,就会大量减员,最令父亲难过的是,刚刚还有说有笑的战友转眼就阴阳相隔。”杨继明说,在战场上,父亲和其他战士一样时刻面临着死亡,一次在前线卫生院,敌军的飞机不停地轰炸,父亲协助大夫正在为伤员进行手术,突然一颗炸弹就从房顶上穿透下来,万幸的是这颗炸弹并未爆炸,这次突如其来的危险,多年后父亲仍心有余悸。

  1950年,杨再雨所在的部队转为空军,部队命令他前往张家口航校学习空军地勤相关知识。在那里,杨再雨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太原的第十航校工作。1971年杨再雨转业回到临汾,从事临汾纺织厂的筹建工作。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部队大院长大,从小对部队、对军装有特殊的感情,当兵也成了我的梦想。”1978年,杨继明20岁,在父母亲的鼓励下,他报名参了军,从临汾出发,乘坐了七天七夜的闷罐车,到达了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开始了部队生活。

  吐鲁番地区是小说《西游记》火焰山的原型,一年四季干旱少雨,白天烤死人,晚上冻死人,昼夜温差极大。新兵连的日子,即新鲜又艰苦,由于杨继明是城市兵,没有农村兵体质好,所以吃苦更多。新兵连的艰苦磨练,让他完成了由一个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

  杨继明所在部队是雷达部队,下到连队后他成了一名报务员。部队的条件十分艰苦,在地窝子(往地下挖一米,四周围起来就是住所)里一住就是5年,直至1983年光荣退伍,复员后在临纺参加了工作,继续发扬军人本色。目前,杨继明担任了临纺托管处劳资科副科长,不仅负责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养老等事务,还负责临纺生活区的物业管理。

  2005年7月,对杨继明一家来说是别样的,因为杨继明的儿子杨宽以593分的高分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指挥类专业。那年高考,一本录取线分。通过查询得知,杨宽已被北京交通大学录取,但是倔强的杨宽还是毅然选择要上军校,也许是有着军人家庭的遗传与气质,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严格体检、政审等一系列的手续过后,杨宽如愿以偿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了。

  “看到杨宽的军校通知书,老父亲高兴地拿出珍藏许久的军功章,爷孙俩交流了很久。”杨继明说:儿子考上军校,意味着我们杨家第三代唯一的‘男丁’也成了军人。两年前父亲去世了,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杨宽能在部队好好锻炼,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2010年杨宽毕业后被分配至38集团军某防空旅,目前担任连队指导员职务。”

  一家三代军人,为祖国的安定繁荣奉献一生。用杨继明的话说:“无论驰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扎根在寂静的边关,还是驻守在繁华的都市,一家三代军人都会永远铭记党的恩情,永远跟着党,永远忠于党,永远做党的忠诚卫士。”

  临汾新闻网讯“我是军人的女儿,也是军人的儿媳妇。我是军人的妻子,也是军人的嫂子,还是军人的妈妈。”提及自己的“多重身份”,家住市区功臣小区的倪敬南老人自豪不已。在她看来,家风是传统,不能遗忘;家风是文化,需要传承。而她家的好家风已传承三代,那就是“家有好男儿,定要去当兵”。

  1946年,整个中国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倪老的父亲为了民族大义,舍下尚有身孕的妻子奔赴战场,一走便是7年。“在此期间,父亲只往家寄过一封信报平安。至于他身在哪个部队,参加过哪些战役,信中丝毫没有透露。直到村公所给家里送来光荣匾,我们才知道父亲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倪老回忆,六七岁时,我第一次见到父亲。父亲的脸上挂着笑容,其中饱含着胜仗归来与久别重逢的喜悦。”

  短暂的团聚过后,倪老的父亲赶赴北京一所军事院校进修,她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依然少得可怜。但是,父亲每每回家探亲,都会跟她讲起朝鲜战场上那些难忘的往事。“当时,父亲和他的战友被敌人围困在一处深山,附近没有水源,也没有食物。他们忍饥挨饿地度过几天后,一位战友发现远处有一种果子可以解渴,便主动要求前往。没想到,那位战友的行踪暴露了,倒在了血泊之中。为了不让战友白白牺牲,父亲只身一人去探路,不仅发现一条隐蔽的山路,还找到了水源,他们小分队总算脱离险境。”关于父亲的生死经历,她的记忆依然清晰。

  父亲的一言一行影响了倪老一生,她时刻记得父亲对她的教诲,即堂堂正正做人,正正直直走路。在她心中,所有的军人都如父亲一样思想简单、为人诚实、不怕吃苦,身上有着无数的优点。因此,当她到了适婚年龄,她的择偶标准只有“军人”一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她经人介绍与第一任丈夫相识、相恋,并走入婚姻殿堂。

  “两家人第一次会面,父亲和公公一见如故。令人惊喜的是他们二人曾参加过同一战役。这难得的缘分注定了我的身份这辈子都离不开‘军属’二字。”倪老娓娓道来,婚后,我们聚少离多。我的第一任丈夫返回部队,投身于建设祖国的热潮中。由于人手不足,他常常要一个人开车去装沙、卸沙,还主动加班加点。凡是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保证完成且只多不少。”

  倪老的第一任丈夫退伍后,仍保持着军人的习惯。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人入伍,全家光荣”的观念。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病逝,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子女心间,为他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两个儿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从军路,去部队实现自身价值。临行前,倪老总会千叮咛万嘱咐:在军营好好锻炼,争取作出贡献,不要拖军人之家的后腿。”

  数年后,子女先后走上工作岗位,倪老的幸福便成了他们最牵挂的事儿。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她与第二任丈夫喜结良缘。“说来也巧,他也是军人,还是位老八路。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和信仰,我们才走到一起。他参加过诸多战役,也立下战功。他时常给我讲自己的抗战经历,曾经多少次徘徊于生死边缘,曾经多少次品尝战争胜利的喜悦。”倪老笑着说,我有着割不断、舍不掉的军人情结,这已经扎根于我的生命和血液。”

  “我家男儿爱当兵,我骄傲、自豪、荣耀。”倪老希望这个好家风能一直保持下去,一代又一代续写着军人世家的传奇。

  临汾新闻网讯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如果一个家庭在不同的年代,先后有五人当兵,这个家庭该有多光荣啊。

  1938年,郝维烈和他的伯父郝鹏举一起当了兵,当时,他15岁,他伯父五十多岁了,一老一少,很显然都不是入伍当兵的最佳年龄,这伯侄二人是如何走进部队的呢?

  现居住在临汾市功臣小区的郝维烈原籍山西省沁源县榆坪村,1923年12月出生,今年93岁。郝老虽然年纪大,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想起自己年少当兵的岁月,他笑得是那么的纯朴甚至洋溢着童趣。

  “我的家乡当时很穷,由于战争,到处兵荒马乱,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散兵游勇的侵袭,老百姓只能躲在山上的窝棚里,生活得很艰难,家不像家。我小时候上过三年学,识得不少字,还参加了儿童团,一位亲戚送给我两本书,一本《论持久战》、一本《主义宣言》,我连蒙带看地看完后,尊龙人生就是博d88很受启发,当时就很想去当兵打仗,把日本鬼子赶跑,让大家都能过上正常的日子。”由于两本书的启蒙,一个年少的农家子弟蒙生了的志向。然而,他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因为郝维烈的父亲兄弟三人,伯父未曾结婚,一个已故去,而他的父亲又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他是三门独子,全家人拿他当命根子,都不愿意让他去冒险。得知郝维烈有当兵的想法,父亲便带他去找工作,想把他拴住。可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郝维烈还是要去当兵。看他意志坚决,家里便把他“软禁”了起来,让人看着他,不让他离开家。直到1938年冬天,因为刚下了一场大雪,大人放松了警惕,认为他不可能走了,然而,郝维烈正是抓住这样的机会,跑了出来。

  出了村没多远,他碰到邻居高自胜到山上砍柴,由于二人平时关系不错,郝维烈便对他说了自己的想法,高自胜很支持他的想法,告诉他离家五里路的一个村里现在驻着八路军的队伍,并送他过去。高自胜因为当时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他便回了家,郝维烈留了下来。

  当时,郝维烈留在了一个连队,连长姓宋,指导员梁建功恰巧是他的一个表侄(郝维烈姑姑的孙子),虽然辈份小,年龄却比他大,并且当时他还兼职当地的区委。梁建功深知他家的情况,看到表叔要参军,立即让他回去,但郝维烈就是不回去,急了,给表侄撂下一句话:“不要我可以,反正我不回家,要不我就去别的部队!”出了营门没多远,表侄又派人把他追了回来:还不如留在我这里,我还能照应你。”

  梁建功带着郝维烈回了一趟家,去给老舅(郝维烈的父亲)说明情况,家里一看实在留不住郝维烈,便同意他跟着梁建功打鬼子。郝维烈的伯父郝鹏举看到这个情况,出于亲情,为了能更好地陪伴、照顾侄子,他也要求参军:我做过厨师,部队也需要做饭的,做好饭也能为打鬼子出力。”就这样,郝鹏举、郝维烈伯侄二人同时当了兵,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由于年龄小、个子小,郝维烈背不动枪,部队就安排他当了勤务员,之后又当了卫生员,随着部队辗转多地,他先后参加过关家垴战斗、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平汉战役等。抗美援朝时,他随部队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从一个卫生员成长为一个医生、卫生连长、临汾军分区后勤部长等,副师级干部。

  郝老的从军生涯对他的孩子们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有五个孩子,两儿三女,其中三个孩子选择了从军之路。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大儿子郝理平正在石家庄某中学上学,到了可以入伍的年龄,于是报名参军,从军5年,乐于做普通士兵,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所乘车辆出了车祸,被撞成脑震荡,复员后被安排在太原一家单位工作。

  儿子有从军梦,女儿也有报国志,郝维烈的女儿郝永红(小名和平)在运城卫校毕业后被招入伍,成了原28军84师师医院的卫生员,3年后复员到临钢医院,后又在临汾卫校学习,前几年临钢医院裁人时,已经任职儿科主任的她积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响应号召,率先报名内退。

  郝维烈最小的女儿郝津平曾经在尧都区神刘村插队,后被招工到铁路工作,没多久,被招兵到28军做了一名通信兵,服役期满后复员,被分配到铁路检察院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

  郝维烈1938年3月入党、10月入伍,少年从军,枪林弹雨,戎马一生,曾被评为一等功臣,官至副师级,然而,他从没利用自己的官职为子女们谋私利,他的五个儿女也没有因为父亲是而养尊处优。“家属当年随军来部队时没有钱,路费都是娘家人凑的;听人说女儿当年在部队骑着三轮车买菜,别人根本看不出她是干部子弟,这都是我想要的结果。”

  普通一兵,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郝维烈一家三代5人从军,深怀军人情怀、部队情结,那一抹军绿是荡漾在他家人心头永远的、最美的颜色!而部队的培养,也让他们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不搞特权、不摆架子,踏实工作,始终保持着普通军人本色,这点,已经成为他们家庭的家风。

  临汾新闻网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李顺兴老人至今都能完整地唱出这首嘹亮的军歌。如今,李老的大儿子以及老二家的孙子三代人从军,军人的品质和作风也融入到了他们家的日常生活。7月25日,记者在功臣小区的阅览室内,见到了已过耄耋之年的李顺兴老人。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李老显得有些兴奋,几十年前的往事,在他的言谈中仿佛就在昨天发生一般。

  李顺兴老人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他的父亲是一名地下党员,经常教育他要成为一名战士。今年,已经88岁的李老身体硬朗,听力欠佳。当记者和老人交谈时,他虽然听着很吃力,但对自己的经历记忆犹新。

  李顺兴老人13岁就参加了,第一次参加战斗是伏击鬼子的运输队,带着破草帽,守着地雷线,静静地等待着敌人的到来……首次参加战斗就消灭了12个敌人,还缴获了很多战利品。也就是这次战斗,让他顺利地参加了队伍。

  在以后的战斗中,李顺兴还获得过很多军功章,其中的一枚军功章对李老有着特别的意义。1949年在解放太原的时候,李顺兴在20兵团203师608团三营担任通讯班班长,在战斗中三连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没有电台的情况下,部队只能通过徒步通讯来联系。李顺兴主动请缨联系三连,与三连一起归队时,尊龙人生就是博d88他们遇到了的一个连。敌人远远地喊话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李顺兴急中生智回答:我们是三连的,自己人!”敌人放松了警惕,被我军全部俘虏。经过反复的作思想工作,他们全部自愿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事后,部队亲自给李顺兴颁发了一枚军功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燃烧的年代,能应征入伍穿上橄榄绿的军装,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梦想。李顺兴老人的大儿子李建平,在父亲的熏陶下,1976年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邯郸某部汽车连服役。

  在和平年代,虽然没有了战火和硝烟,但是,李建平却把部队安排的每一次任务都当成一场“战斗”。服役期间,他曾驾车多次完成危险而又艰巨的任务……夏天暑气蒸腾,李建平和战友们坚守在有限的卡车驾驶室内,衣衫经常被汗水湿透,还要忍受蚊子的“侵袭”;冬天滴水成冰,李建平驾驶带着防滑链的物资运输车,行驶在蜿蜒崎岖且堆满积雪和暗冰的山路上……

  在军人世家环境、气氛的熏染下,李老的孙子小李从小就对军营充满了向往。“长大后要成为军人……”这样的梦想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2012年毕业后,他也光荣地参军入伍,在部队上还获得过先进个人的奖项。

  “儿子从小就以爷爷为榜样,他爷爷那些打仗的事情,他都耳熟能详……”李老的二儿子李战平说,孩子在部队的时候,每次都是报喜不报忧,摔伤、碰伤是经常的事儿,可他从没和父母说过,因为老爷子常说,当兵训练哪有不掉肉的,受个伤算不了啥,立了功才是自己和家人的光荣。所以孩子受到部队的奖励时,在第一时间给家人打了电话。

  李顺兴老人一家三代参军从戎,那一身身的军装,是老人和儿孙对部队的情怀。李顺兴一家三代从军,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历史背景,但是有着一样的信念、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情怀,谱写的是一曲中国普通家庭报效祖国的豪迈赞歌。